數位行銷
|
設計是一門學問 |
|
數位行銷
網路文章,作者不明
國內一位很著名的成功學大師說過:“趨勢就像一匹馬,如果在馬後面追,你永遠都追不上,你只有騎在馬上面,才能和馬一樣的快, 這就叫馬上成功!”
一、網路的發展:
未來我們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呢?我們設想一下,晚上帶著家人去吃飯,拿出手機點擊附件餐廳, 看完餐廳介紹,對比之後,挑一家評價好的、好吃又實惠的餐廳,在手機上領取一張會員卡,定好座位,等時間到了,點擊導航,直接去吃飯,不用排隊。
吃飯的時候,哪個好吃的就拍個照,放到微博或朋友圈,曬一曬, 與朋友共享,因為以後朋友來這裡吃飯的時候,憑著你的分享,朋友可以優惠,商家還要給你返利,既能吃到好東西,分享又能賺錢,真的很愜意。
吃完飯,去商場購物,看到哪個產品喜歡的,拿起來掃一下二維碼,用手機比比價,放入網絡購物車,逛完商場,在手機上點擊送貨時間和送貨地址,直接付款,不用拎東西,也不用排隊,然後去看電影,因為電影票在吃飯的時候已經用手機買好了。。。
這就是我們未來的生活,你覺得能實現嗎?我想很快!
男人和女人的大腦構造真的不一樣,這一點從廣告的關注重點都可以看出,不信的話請往下看這份報告:
這是H&M 的網頁,雖然男人和女人都很注重模特兒的臉,但是男人明顯比較不注意品牌及文字訊息(越紅表示越注意)
中國正在成為世界上最富想像力的市場。全球化浪潮衝擊下的中國消費品市場,也正在從以前的產品導向時代向消費者導向時代轉變,成熟的買方市場已經形成。消費者成為市場經濟大舞臺的主角,選擇權掌握在他們手中,消費者的選擇決定著企業能否生存與發展。
虎嗅注:2014年5月19日、6月11日、6月30日,全球領先的管理諮詢公司埃森哲先後發佈《中國消費者洞察:金融行業篇》、《中國消費者洞察:通信、媒體與高科技行業篇》和《中國消費者洞察:消費品與零售篇》,三份報告的要點綜合如下:
1、現金是中國消費者首選支付方式,非現金消費的比例以及信用卡持卡量在全球處在中下游水平;
2、中國消費者負債願意較低,除房子和汽車外信貸消費比例很低;持卡者也極少選擇分期信用消費;
3、中國消費者對銀行的忠誠度較低,在因服務品質變更供應商的各行業中,銀行排位第二;
4、 網上支付發展速度非常迅猛,2013年的增速超過200%;過去5年,網上銀行和網上支付的年均線民使用率從25%提升到40%以上;和世界其他國家相比,中國電子銀行的使用率依舊處於低位;
5、 70%受訪者以社交網路或口碑作為其金融、投資資訊的主要來源;90%會與他人分享糟糕的銀行服務體驗;約60%會在網上發表負面評價;
小結:信用卡使用率低和客戶頻繁變換服務供應商正體現出銀行業未來拓展業務的方向。正如埃森哲大中華區金融行業戰略諮詢董事總經理余凱歌所言:消費者不願使用信用卡是因為適合他們的信貸產品太少。現在,越來越多的客戶願意為好的產品付費。針對不同類型的客戶開發適合他們的產品,提升客戶體驗將是銀行業未來努力的方向。
數位時代網站|撰文者:鄭緯筌 (Vista)
發表日期:2012/01/22
根據國外媒體的報導,Gmail最近的會員人數成長迅速,去年10月的時候Gmail僅有約2.6億的用戶,如今已經有超過3.5億名的活躍用戶。從這個數據看來,Gmail應該已經超越了競爭對手雅虎的信箱服務,僅落後給微軟旗下的Hotmail。 據微軟在2010年三月所公布的數據,Hotmail的用戶大約在3.69億人,外界認為Hotmail應仍穩坐免費郵件信箱的龍頭,但Gmail已經追了上來,兩者之間的競爭將會愈發激烈。 對Google來說,最近可說是喜事連連。不但是Google+社交服務已經達到9000萬名用戶的里程碑,去年第四季的營收也首度締造100億美元的佳績,令執行長兼共同創辦人佩吉開心得合不攏嘴。
根據資策會FIND結合Mobile First(*註1)調查數據顯示,台灣持有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的民眾已高達1,330萬人,占12歲以上人口約六成的比例,而有超過兩成比例同時持有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相較於2013年下半年的調查結果,智慧型手機普及率持續成長,平板電腦則顯趨緩。
數位行動生活浪潮襲捲全球,根據資策會FIND調查國內12歲(含)以上的民眾發現,目前擁有智慧型手機的人口佔比已高達58.7%,推估持有人數為1,225萬;在過去半年,臺灣智慧型手機普及率由51.4%成長到58.7%,仍維持明顯的成長。另外,平板電腦的普及率已達25.4%,推估為530萬人,相較於2013年下半年增加了1.8個百分點。觀察不同特徵消費者持有智慧型手機的情況,智慧型手機普及率成長的動力主要來自於「年齡在50歲以上的民眾」,持有智慧型手機的比例平均增加幅度約為1~2成。(圖1)
2012-07-17 00:59 旺報 【記者劉曉霞/台北報導】
大陸互聯網協會顧問陳家春昨天表示,大陸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網路產業已初步形成,產業收入規模已超過人民幣2000億元。她說,台灣在移動終端研發與產業化,數位動漫、網路遊戲、電子圖書等文創產業,以及網路廣告與網路行銷等方面,都是值得大陸網路界學習借鑑。
陳家春昨天受邀出席「2012兩岸互聯網發展論壇」,介紹大陸網路發展和現況,她表示,大陸網路產業以令人驚歎的速度發展和成長,截至2011年底,大陸網民規模突破5億,達到5.13億,全年新增網民5580萬。
作者/拓墣產業研究所分析師崔永濤
健康與醫療領域和行動裝置結合的方向已成為快速發展的項目之一,不論是醫療保健或是醫療監控領域都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加上近年來健身運動與醫療資訊化的風潮持續延燒當中,及智慧型手機與行動上網快速普及率日漸提升,相關的運動、醫療相關的手機應用層出不窮,成為行動照護mHealth (Mobile Health)的主流應用介面,也帶動各種健康管理應用程式。預計2014年行動健康與醫療相關應用產值達到29億美元,2015年將成長1倍達到41億美元,商機十分龐大,也成為手機大廠積極布局的領域之一。
來源:中國經營報
智慧型手機的快速增長帶動了APP下載的爆炸式增長。來自移動分析機構Flurry的數據顯示,在APP市場,中國2012年第一季度同比增長1126%。而中國市場Android與iOS設備的使用數佔全球總量比例也首次超越美國,達到24%,躍升至全球榜首,成為當之無愧的“手機第一大國”。在智慧型手機大爆發的背景下,APP的開發外包服務也迅速形成了一塊競爭激烈的新市場。
2010-11-16 08:23 |迴響:76|點閱:18025
作者:張大春
http://blog.chinatimes.com/storyteller/archive/2010/11/16/564264.html
網友大學生私人留言,公開作答:
您好,我是一名大學生,請問依您看來,「學界」有沒有義務因應「業界」的需要而改變學習課程的內容,甚或大到學術方向? 這麼問,是因為有不少業界人士跑到學界來(是誤人子弟?還是傳授經驗?),業界或許有一些值得學習的實際經驗,但那常跟理論搭不上邊,畢竟不管有沒有學術背景都可以進入業界。例如:本校文學院開了一系列「創意產業學程」,(http://gogo.tku.edu.tw/cci/index.html),裡面來自業界的老師,常常利用上課或作業來為自己的事業宣傳;另一方面,又可以在外的工作經歷上大膽地寫「大學教授」,儘管這些來自業界的教授參差不齊。 像這是一篇任教於淡江大學的業界人士的演講,(http://blog.yam.com/oakacorn/article/27775632),我完全聽不懂他在講什麼。基本上,我也聽不懂他上課在上什麼。請問能為我解釋他的意思嗎?
答曰:光是看到貴校「文創產業中心」的「五大主修領域」裡有「創意漢學」,我就想向你致哀了。除了向你致哀,我還能作甚麼呢?
我仔細觀看並分析了貴校設立文創中心的一切說明和宣傳網頁(也建議我部落格的瀏覽客人都去看一眼),發現這這個中心就是建築在臺灣集體幻覺上的一個單位。這不只是貴校的問題,而要從整體臺灣的社會去理解。
我是一個寫作的人,我根本不承認有文創這回事,就好像我是一個正常的細胞,我不承認惡性腫瘤是我的一部份一樣。
文創產業的來歷是一群寄生蟲般的人物,在既沒有創作能力、也沒有研究能力的前提之下,逞其虛矯夸飾的浮詞,闖入原本的出版、表演、戲劇、影視、廣告、藝術展覽和交易等等傳統領域。進入了這些行業之後,他們與上述各領域的專業技術、教養和知識亦無關,他們的興趣和職責就是媒合政商資源,看起來充其量不過就是一種兼領經紀人和營銷者身份的幫閒份子。創作者拉不下臉來談生意,就需要他們。他們生意談大了,就回過頭來指導創作者。創作者要是沒出息一點,就等著被這種人掌控、消費或淘汰;創作者要是不要臉一點,就自己出面說:「我也是搞文創產業的!」可是憑藉著在業內幫閒的資歷,他們可以演講、寫專欄、出書,成為意見領袖,還彼此串合,虛構出「文化創意產業」這樣的語詞。還反過頭來告訴創作者:你們所幹的活兒,其實是我這個產業的一個環節、一個零件、一個「區塊」。
你也許還想問:文創的內容是甚麼?答案可以像這些寄生蟲一樣多變──他們自己反正也是騎驢找馬,連哄帶騙不需要準主意,條列整齊的綱領從1到9、從A到Z,拐人相信它有一套正式的演繹或分析架構就好,他們最高明的技倆就是把一堆行政、管理、財經、統計等科目中可以用常識化語言描述出來的訊息整編成一套冠以「產業」之名的雞零狗碎,摸著石頭過河。
詐騙集團要鍛鍊到極高明的境界,才能夠立足為文創產業;加入他們成為追隨者、學習者則只要夠愚蠢就行了。
親愛的大學生:從你的信裡我會看到良知與品行,如果你不希望浪費時間、浪費生命、浪費智能,建議你遠離這一套課程,因為共犯結構就是這樣的一種東西,正常細胞會死去,而惡性腫瘤一如蒙德羅梭的短篇經典所形容的那樣:「當他剛剛醒來時,恐龍還在那裡。」
行銷4P理論已經是眾所周知的行銷格言,亦即產品(Product)、管道(Place)、價格(Price)、促銷(Promotion),在資訊爆炸的今天,人們的消費管道已經與傳統市場大相逕庭,從以往的"消費者請注意”轉變成“請注意消費者”,1990年的4C理論正是現代市場的新行銷格言 - 4C,即消費者的需求與欲望(Consumer needswants)、消費者願意付出的成本(Cost)、購買商品的便利(Convenience)、溝通(Communication)。消費者的需求與欲望(Consumer needs wants)。
把產品先擱到一邊,趕緊研究消費者的需求與欲望,不要再賣你能製造的產品,而要賣某人確定想要買的產品;消費者願意付出的成本(Cost),暫時忘掉定價策略,趕快去瞭解消費者要滿足其需要與欲求所必須付出的成本;購買商品的便利(Convenience),忘掉通路策略,應當思考如何給消費者方便以購得商品;溝通(Communication),最後請忘掉促銷,90年代以後的正確新詞彙應該是溝通。4C理論的提出引起了行銷傳播界及工商界的極大反響,從而也成為整合行銷理論的核心。
了解你的消費者,最重要的是市場調查,我們能夠幫助您的網站更貼近您的消費者,不讓您白白的花了錢架設網站,卻徒勞無功。
作者-- 何茵(英國布魯奈爾大學(Brunel University))
隨著高新技術的飛速同化,消費者市場的高度飽和,目前國內消費產品行業的激烈競爭已是不容忽略的現實。尤其是市場的持續價格競爭模式,導致決大部分企業維持於,低利潤,高壓力的求生存狀態。何處是國內消費品企業的出路?
原創、翻譯及轉貼的資訊都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