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行銷
FACEBOOK社群媒體
新聞 :封殺Facebook!Google新增網站服務條例
撰文者:戴佳慧 發表日期:2010/11/08
Google上週在服務條款上增加了一項新條例,這項毫不起眼的規定,將對Facebook版圖擴張策略產生重大的負面影響,因此被美國媒體認為是Google對Facebook宣戰的訊號。
社交網路當紅,各大網路業者都想搶在這股潮流中分一杯羹,建立一個更大、使用者更多的社交網路;Facebook採取的策略之一,就是利用像Google Contacts API這種匯出介面,在使用者授權的情況下,取得他們在GMail和GTalk上的聯絡人資料,協助他們迅速在Facebook上找到自己的好友。
許多大型網站包括Google、Yahoo!、Microsoft MSN和Hotmail等,都提供了這樣的匯出介面,方便使用者在其他網站上快速找到自己的聯絡人資料;唯獨Facebook的OpenGraph介面,只分享使用者好友的喜好和動態,獨缺聯絡資料,因此其他網站無法利用使用者既有的Facebook人脈,在自己網站上為使用者迅速建立社交圈,結果造成各大網站的聯絡人資料不斷流向Facebook,而Facebook上的聯絡資料卻滴水不外流。
一向強調開放原則的Google,也開始對這種不對等的情況忍無可忍,於是在Contacts API的服務條款新增一項條例,規定所有使用Contacts API的網路服務或軟體,必須提供同樣功能的介面,讓使用者也能夠將聯絡人資料從該服務或軟體匯出。換言之,由於Facebook不提供聯絡資料匯出,Facebook將失去使用Google Contacts API的權利。 Facebook目前對這項新增條例尚未提出任何評論。不過可想而知,在社群網路這塊市場上,網路業者之間的戰爭即將越演越烈。
分析:封殺Facebook導入:Google大規模並購指向誰?
撰文者:孫永傑 發表日期:2010/11/08
針對Facebook拒絕向Google提供用戶資料及前不久與其最大競爭對手微軟達成在微軟Bing的搜索引擎中開放自己的用戶資料的合作協定,Google終於按捺不住內心的不安,於近日宣佈開始阻止Facebook及其他網站獲取自己的用戶資訊,但由於Facebook近期收購了一家提供專門導入聯繫人服務的公司Octazen,因而完全可以利用Octazen的技術在不使用Google API的情況下導入Google的聯繫人帳戶。
其實在所謂用戶資料(資訊)共用的問題上,Google之前就一直對於Facebook不向自己開放用戶資料表示不滿,並聲稱即使如此,Google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獲取Facebook的用戶資料,但近日Google的動作(不是獲取,而是想法阻止Facebook獲取自己的用戶資料),似乎證明在用戶資料的爭奪戰中,Google從最初的進攻改成了防守。雖然業內認為,Google此舉標誌著Google與Facebook競爭的升級,但筆者認為,Google之所以採取今天的行動,主要還是針對前段時間,微軟與Facebook達成的合作協議。筆者此前曾經撰文認為,隨著Facebook和Twitter規模的不斷擴大,Google與微軟在傳統網際網路搜尋市場的競爭將會延伸到具有SNS元素的搜尋領域,也就是未來將是通用加社交搜尋的競爭。
從過往的事實看,在網際網路搜尋大戰中已經形成的Google與微軟三七開的格局短期內將很難被打破,而在既有的網際網路應用及商業模式下,Google已經遭遇發展的天花板,微軟也很難找到再次突破的門檻。所以雙方不約而同地將社交搜尋作為突破天花板和縮短乃至超越對手新的機會。但在社交領域,微軟和Google無論是在品牌影響力,還是產品形態上與真正的社交網路(例如Facebook和Twitter)都相距甚遠,甚至讓人覺得它們都缺少社交的感覺。筆者之所以在此用感覺,是因為之前Google曾經試圖通過自己推出的產品(例如Google Wave)和數量繁多的併購殺入社交網路,但效果卻不甚理想。比如曾經被自己和業內看好的Google Wave服務因缺少足夠的用戶而被迫關閉,前後不到一年的時間。對此,Google的美女副總裁瑪麗莎•梅耶爾(Marissa Mayer)近日接受媒體採訪時也坦誠Google犯過的最大的錯誤之一就是Google Wave的推出。要知道用戶關注是社交網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至於Google的併購,筆者認為與社交相關的併購基本也沒有讓Google在社交網路領域樹立自己的影響力和足夠的規模,最典型的就是2003年並購而來的Orkut,在Facebook和Twitter的大潮下,Orkut早已經被邊緣化到了很難讓人記起的地步。
與Google相比,微軟有意或無意間先走了一步,那就是其在Facebook中的股份。今天來看,當年微軟入股Facebook,應該是促成其在搜尋方面合作的主要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由於微軟股份的存在,好似一道門,將Google與Facebook隔開了。鑒於微軟與Facebook結合日益緊密的趨勢,Google擔心,微軟很可能會利用社交搜尋來縮短其與自己在傳統網際網路搜尋市場的差距。那麼面對這種形勢,Google除了今天被動的阻止外,何以應對呢?
業內一直有傳聞稱,Google未來可能會推出一名為Google Me的產品服務來對抗Facebook,但筆者認為,由於Facebook和Twitter在市場及用戶當中已經形成的強大的品牌影響力,以及之前Google自推具有社交性質的產品的失意,作為一個新的社交品牌及服務將很難撼動它們既有的市場地位和吸引足以成規模的用戶。此外,Google也很少對外界談及自己未來獨自開發社交網路,倒是近日再次重申了實施大規模併購的戰略。例如Google併購業務負責人大衛•拉維(David Lawee)近日就表示,該公司有可能收購更多規模與YouTube和DoubleClick相仿的企業,從而為用戶提供更多網路服務。這不免再次引發業內對於併購物件的猜測,而首當其衝併購目標就是Twitter。
單純從併購的規模猜測,Google於2006年以16.5億美元收購了全球最大的影音分享網站YouTube,2008年以32億美元收購了網路廣告公司DoubleClick,這兩起併購均超過Google今年前9個月16億美元並購20家企業規模的總和。當初Google之所以以16.5億美元並購YouTube,還是看到當時YouTube在網際網路領域的影響力、市場規模及發展速度,儘管Google在併購四年後的今天才宣佈YouTube開始盈利。而以近乎於雙倍的價格併購DoubleClick,是因為DoubleClick與Google的業務聯繫緊密,可以在短期內就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由此筆者分析Google所謂大規模的併購戰略,要麼是基於當下,要麼著眼于未來。至於Google其他小打小鬧的併購,更多是屬於戰術性的。尤其是對於具有社交性質網站的併購更多是試水溫。
如果未來Google真要將社交網路作為搜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麼Twitter應該是不二的選擇。據稱,Twitter最新的估值在16億美元,更重要的是,今天的Twitter與當年的YouTube何其相似,這種相似不單是在價值上,更關鍵的是目前Twitter在社交領域的影響力、規模及發展速度是僅次於Facebook的全球第二大社交網路。既然拿下老大無望,併購老二挑戰老大是再合適不過的事情了,更何況與當年的YouTube相比,Twitter目前已經在嘗試盈利,對此,Google CEO埃裏克•施密特(Eric Schmidt)稱,Twitter已經成為重要的平臺,Twitter完全可以依靠廣告和貨幣化產品獲得可觀的利潤。對於Twitter的認可溢於言表。還有一點需要補充的是,如果Google並購Twitter,其盈利的時間可能要遠短於並購的YouTube。所以從Google並購的戰略意義看,既擁有了現在,又掌控了未來,一舉兩得。
實際上,業內早有評論希望Google並購Twitter,而Google也對Twitter讚賞有佳。例如在今年的在斯坦福全球技術研討會(Stanford Global Technology Symposium)上,同樣是Google負責並購業務的副總裁大衛•拉韋(David Lawee)明確表達了對這家創業公司的鍾愛之情,認為Twitter是一家非常棒的公司。在當前的經濟滑坡形勢下,能有一家公司擁有如此與眾不同的成功產品,這令人感到激動。當然,Google不能就收購問題發表具體的言論。筆者認為,只是最近發生的系列事情,讓這種鍾愛變得更加迫切和實際。
Google剛剛宣佈,今年該公司顯示廣告業務的營收將達到25億美元,與之相比,Facebook的營收也將達到20億美元,並主要來自顯示廣告。顯示廣告已經被確定為Google未來主要的營收方式,但最新的分析認為,社交網路將是顯示廣告最佳的平臺。這再次解釋了為何微軟與Google要急於殺入社交網路的原因。畢竟當搜尋競爭更多具有社交元素之時,營收方式及重點也會相應發生變化。
依照上述的分析,所謂Google大規模的併購究竟會指向誰,還在於Google對於社交網路的認識,即到底是否看好當前社交網路的發展趨勢,尤其是商業模式,因為從之前的併購效果甚微看,不是Google的併購戰略有問題,本質上講,是Google對於社交網路的商業模式仍在猶豫之中所致,也許併購Twitter之日,才是Google真正認可社交網路之時。